“你妈走得早,就剩下我养你们哥仨,爸没能耐,洪文和洪武都没出息,但是爸想说,爸尽力了……
要是再早些年,爸没有风湿病的时候,爸肯定想办法供你上中专。但是咱家现在,你哥哥嫂子们是不会供你读书的,爸也不中用了,真要是不让你读书爸心里也难过。”
刘建国呜咽的声音越来越大,过了一会儿,他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地说:“城里来招兵了,你信爸的话,走出去吧。咱们农村孩子又都是力气,不怕吃苦。你出去在部队待几年见多识广,还能多读读书,以后改变咱们农村汉的命运。”
刘建国缓缓地抬起手,轻轻地磕了磕烟袋锅,随着他的动作,一小团烟灰从烟袋里飘落出来。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咳嗽起来,那声音仿佛是从胸腔深处发出的,带着些许的沙哑和无奈。
过了好一会儿,刘建国的咳嗽才渐渐平息下来。他定了定神,继续说道:“孩子啊,你可千万别恨爸狠心,也别恨你那两个哥哥。这事儿啊,都怪爸爸没本事,没能力给你们更好的生活。”
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似乎充满了自责和愧疚。说完这句话后,刘建国沉默了片刻,然后又轻轻地叹了口气。
刘洪斌走上前,抱住了父亲,他痛哭流涕。
“爸,我不恨您,也不恨两位哥哥。”说着,刘洪斌走到刘建国地对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郑重地向刘建国磕了三个响头。
“爸,您好好保重,儿子此番前行,一定牢记您的嘱托,像您的名字一样好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爸,您等儿子以后有能力了,一定把您接到城里享福去。”
那晚,刘建国父子相拥彻夜未眠。
刘洪斌没见过自己的妈妈,她的妈妈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了。
刘建国一个人硬是用米汤喂大了刘洪斌,养大了他们哥仨。这些年,刘建国又当爹又当妈。他不是没想过再走一步,可是大姑娘看不上带三个孩子的刘建国,刘建国又不认可找一个和他一样带着几个孩子的后妈。就这样,他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养大了三个孩子。
按理说,三个孩子长大了该到乌鸦反哺的时候了,可是偏偏老大老二不争气,既不能赚钱又不能当家,用东北的方言说就是“迂囊”(没出息),为了改变老三的命运,刘建国不得不让从小缺少母爱的刘洪斌独自一人走出农村,出去谋求发展。
谁都没想到,刘洪斌这一走,就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刘洪斌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的非常优秀,连续得过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由于他表现的出色,所以他在部队服役了整整7年。退役以后,在老领导的推荐下,他被分配到S市公安局工作。
如果刘建国还活着,那刘洪斌一定会把父亲接到城里一同住,兑现自己的诺言,他相信姜海燕是不会拒绝他赡养自己父亲的。
但是,刘建国没有等到刘洪斌退役,就去世了。
刘洪斌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父亲去世的消息是父亲去世15天以后他才知道的。当时他正在野外拉练,一去就是三个月。那时候刘洪文把父亲去世的消息以电报的形式发到刘洪斌的部队的时候,驻守部队的通讯员联系不上刘洪斌,所以刘洪斌没有参加刘建国地葬礼,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
刘洪斌退役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回老家,去父亲的坟头祭拜父亲,可是他却看到父亲的坟头荒草丛生。他通过邻居打听,才知道自己入伍这些年,哥哥嫂子们并没有给父亲治病,父亲一个人住在那个漏风漏雨又潮湿的屋子里,病情愈发严重。父亲的风湿病最严重的时候无法下地首立行走,不能自己做饭,哥哥嫂子们就一天给送一碗饭。
他不敢想象,父亲最后是被饿死的,还是病死的。
所以,刘洪斌复员以后得这些年,他没有回家过过一次年,每次都是年三十的早上他来给父亲上坟,之后就首接回家,他几乎不去两位哥哥的家中看看,也很少给哥哥们经济上的支持。
他心里有恨,一种难以言说的恨。他恨两位哥哥的无能,不能帮他照顾父亲,又恨自己的无力,恨自己没有能力早些保护父亲。
这种内心痛苦的挣扎,狠狠地折磨他这些年。
而今年,他忽然就想和哥哥嫂子们一起过年,与他们和解,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