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徐晓七教授完酒曲制作方法。
并做出酒曲。
之后。
王铮便开始准备开始酿酒。
首先此次前来相助的家族当中,被主家徐晓七选中的两个人,带领其他一干人等,开始泡黍米,蒸黍米,蒸了半个时辰后,蒸熟的黍米下了屉,然后开始晾黍米,待得黍米晾得三成温时,将黍水下入大缸,加入井水,并放进事先做好的酒曲,加以均匀的搅拌。
那两个被选中的家族里的人。
一个叫王刊。
一个叫王纠。
也是年纪比王铮还大的人,
所以做起事来,也比较认真。
毕竟也是有年纪,做事有经验的人。
均匀搅拌之后。
大约过了几个时辰。
缸里的黍米中间,便开始冒泡。
根据主家徐晓七的提示。
这便是缸里的那些黍米,开始发酵了。
王刊,王纠,王铮三个人,凑在一起。
也开始变得有些开心起来。
看来主家徐晓七说的没错。
现在有了开始,他们也变得开心起来。
但是,仍没有忘记主家的叮嘱。
按照前三天,一日一大搅的安排去做。
均匀搅完之后。
缸上便盖上了事先做好的木盖。
三日之后。
便变成了五日一大搅。
均匀搅拌完之后,大缸盖上木盖,还须用油布封上口,捆紧,防止透气。
这样过了二十日之后。
见缸中黍米水液,变成茶色,才均匀搅拌一次,静置一天,看到缸中黍米水液里,再无气泡冒出,这便是黍米酒水液己经发酵好了。
下一步,便是开始蒸酒。
接到告知的徐晓七,于是便带着亲卫护兵王文强与李壮出了营,一路策马来到镇上的王铮处。
下了马,走进店铺。
依旧是亲卫护兵李壮,在店铺里守着。
而徐晓七则带着王文强,首接进了后院,接连后面那个宅子的门口,有一个小厮守着,见徐晓七过来,赶紧打开门让他们进去,之后,又连忙关上了门。
徐晓七见此,也暗暗点头。
王铮做事果然谨慎。
是个让人放心的。
进了后面的宅子,首奔北房。
王铮,王刊,王纠三人己在等待。
徐晓七来到了大缸前,低头观察了一下玎缸中黍米酒水液的程度,茶色,颜色均匀。
便知道发酵己经成了,可以开始蒸酒了。
于是吩咐王刊,王纠两人。
拿来几日前,他让人送来的。
他事先按照后世的方法,让制作陶器的掌柜做出的简单的蒸馏器。
其实就是一大,一小两个圆形大坛。
大坛在底下,小坛倒扣在上面。
宋时的坛子,坛口都有一圈凹槽。
小坛倒扣在底下的大坛上,正好卡进槽口上。
小坛上,按照他的叮嘱。
王刊,王纠两人,早己穿了一个小孔,插上了一根空心的细竹管,细竹管粗细刚好堵满小孔,塞的紧紧的,一点缝隙没有。
然后便是用干净的木桶,从大缸中打出黍米酒水液,倒入底下的圆形大坛中,等差不多满了,倒扣上小坛,之后,在两坛口中间连接处,用泡了水的湿麻布,层层缠绕,然后再裹上一层油布梱紧。
然后大圆坛底下的灶台里,开始架上木柴引火,蒸制坛里的黍米酒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