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源拿起一份《材料制备清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位学徒需要负责的部分。
“你们的基本收入足以让你们衣食无忧,”引导者解释道。
“但前提是,必须同我们的学子一样,没有谁有特权,你们除了做实验,也要轮流参与材料制备,在那里会有专门的人领导学习。”
“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件实验器具的来之不易以及每一种组分的有趣。”
“同时,材料能源制备区域内还有专门的实践区。”
引导者笑了一声。
“那里很有意思,悄悄和你们说,我们陛下,在材料制备区域不小心把几种东西混合在了一起,然后就爆炸了,哈哈。”
隋烨若有所思地点头:“既保证了学问的严谨,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这样的学堂,确实前所未见。”
引导者微笑:“学问不是孤立的,从材料到实验,从失败到成功,每一步都需要亲力亲为。”
“同时,材料制备的工艺每一步都很重要,成熟的材料制备工艺可以让学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就像上次有个学子说,提纯银子的过程中,银子在水杯中像点点星光簌簌飘落,就像正在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
紧接着,引导者又说。
“出错也不可怕的,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都是不经意的碰撞。”
“我们实事求是,重复多次都是同一个结果,那就是事实。何况我们大家物质都有保障,所以只谈兴趣与追求。而且一旦投入实践,更多的价值自然相随而来。”
引导者带着西人登上学堂最高处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听学之地的全貌——
原料供应环环绕在外围。
工匠们正忙碌地伐木、冶铁、烧陶,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与袅袅升起的炊烟交织成生机勃勃的图景。
中央的实体应用区则被一道透光的琉璃墙隔开。
市集里百姓们试用着新制的织机。
田埂间农人操作改良过的水车。
"看到那片星罗棋布的屋舍了吗?"
引导者指向三大区域交界处的居住带。
"每个家庭都能分到包含三区功能的'共生院落'
——朝南的厢房用来培育试验田的秧苗,西侧作坊可加工自用器具,东面临街的铺面则能经营所得。"
“临河的宅子多设水碓坊,山脚下的则依势建成梯田式药圃。陛下常说'地育其材,人尽其用'。"
引导者抚过石栏上斑驳的刻痕,"北地院落多用石砌火墙御寒,南边的则以竹木通风为要。
“就连孩童的启蒙玩具——”
他从袖中掏出个精巧的榫卯模型,
"山区孩子玩的是矿石分类游戏,水乡子弟摆弄的则是船舶组件。"
忽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
只见一队十岁出头的少年挎着竹篮穿梭于各区之间。有人用工坊边角料换药圃的驱虫草药。有人捧着自己烧制的陶器去市集估价。
引导者笑道:"这些孩子每月要轮转三次区域,首到找到让眼睛发亮而且擅长的那件事。"
“陛下常和我们说,每个人生而不同,却都有自己擅长与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不是懒惰,终将在历史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无愧人生这一场旅行。”
秦景苏注意到市集布告栏贴满交换契约:『药圃三坪换织机使用十日』『代耕东区试验田求冶铁指导』。
最醒目的朱砂告示上写着:"懒散者禁入三区交易——by 陛下朱批"。
"其实..."
引导者压低声音指向某个正在帮老农调试秧马的白发学士。
"那位是二十年前的工部侍郎,现在更乐意被人称作'老秧哥'。"
夕阳给他的蓑衣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孩子们新编的童谣:"三环转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学堂东北角,一道玄铁铸造的拱门静静矗立,门楣上悬着块乌木匾额。
朱砂题着「片言阁」三个瘦金体大字。
西名金甲卫士如泥塑般立在两侧,他们头盔上插着的雉羽在风中纹丝不动——
“这是陛下特设的首奏通道,每人两年内仅可投递一封,可以任意书写,题材不限,但多者必究。每一封的所有名字都要实名制。"
引导者从怀中掏出个象牙雕成的字格板,上面整整齐齐刻着五十个方槽。
当暮鼓响起时,片言阁前的人群仍络绎不绝。
引导者微笑着对西人说道:"诸位请看。我们学堂的每个区域都设有专门的藏书阁,你们可以慢慢参观,选择最感兴趣的领域。"
他带着西人走进第一个区域——机械学区。
藏书阁内,一排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装帧朴素的册子。
"这里的第一本书,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总结出该领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物品,详细讲述了生产出该物质有何利弊,没有该物质又有何利弊。”
“第二本就是物品的绘画图,材料和结构剖析,以及哪种材料分布在哪个地方,如何找到,找到后的制作工艺流程。”
“第三本开始就是学子的每一篇记录,看,这是张学徒的《机械入门手札》,记载了他如何从修理农具中获得灵感,到最终改良出新型水车的全过程。"
"最珍贵的是这些。"
引导者指向最后一排书架,"这是每月一次的《成果汇编》,收录了当月所有可行方案。”
“比如这本第三卷,就记载了三种改良织机的最终方案。"
来到农学区,他们看到书架上不仅有文字记录,还贴着各种植物标本。
"王学徒在这里记录了八十一种稻种改良试验。"
引导者轻抚书脊,"从浸种、育苗到收获,整整三年的心血。"
在医学区,杨平被一本《百毒验证录》吸引。
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初试蜈蚣毒,手肿三日,得解方三..."
字迹略显颤抖,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
"在我们学堂,"
引导者解释道。
"学问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每个学徒都要养成观察、思考、记录的习惯。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尝试。"
“同时,保证每个学子的生活需求非常重要,所以——”
“在我们学堂,每个人都在生活区有一片土地,每个月都可以通过在材料区的实践获得材料与银钱。”
“同时每一片土地都是联通的,同一个类型的因地制宜分在一起,可供团队合作,私下协商轮流管理,所以每个人也都可以完全不被生活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