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70年代当知青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 第38章 土肥麦香

第38章 土肥麦香

加入书架
书名:
穿回70年代当知青
作者:
微笑小油菜
本章字数:
5884
更新时间:
2025-04-17

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反射着晨光,方稷都忘了上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了。戴着蓝布套袖的女售货员抬头看了他一眼:"同志,要点什么?"

"五斤水果糖,要那种红绿纸包的。"方稷指着柜台最上层,"再来二十本作业本,铅笔要两打。"他的目光扫过货架,"对了,那种印着英雄人物的搪瓷缸子还有吗?"

售货员转身从后面的货架上取下两个印着"农业学大寨"字样的缸子:"就剩这两个了,要吗?"

"要。"方稷掏出钱包,突然又想起什么,"等等,有适合老人穿的胶底鞋吗?41码的。"

柜台对面的老售货员笑着插话:"给老家带东西?"她弯腰从柜台底下拿出个纸盒,"这双解放鞋,结实耐穿,农村老同志最喜欢。"

方稷接过鞋子看了看,脑海中浮现李老栓那双补了又补的布鞋:"再拿一双,43码的。"那是给王铁柱的。

走出供销社时,方稷的网兜己经塞得满满当当。他在门口顿了顿,又折返回去:"同志,再要两包大前门。"

拿回农科院把方稷也累够呛。

冬星实验室的黑板上写满了新的实验方案。陈雪正用粉笔勾勒出一个循环农业的示意图:"猪粪发酵后做基肥,鸡粪更适合追肥,而牛粪......"

"牛粪最好堆肥。"方稷推门进来,把网兜放在桌上,"特别是和王婶子那种杂草混合发酵的。"

郑国栋好奇地翻看着网兜:"去趟供销社买这么多东西?"

"给青山公社带的。"方稷脱下外套,"我刚写了个报告,建议在每个推广区设立'种养结合示范点'。"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纸,"这是王婶子的粪肥配方,我详细记录了她的操作方法。"

陈雪接过资料翻看:"这个发酵方法很科学啊!杂草提供碳源,粪肥提供氮源,比例刚好是微生物活动最活跃的区间。"

"老乡们有很多实用智慧。"方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补充,"我建议技术员培训要增加一个环节——向农民学习。"

几天后的午后,刘红英拿着接到的调令来到农科院学习。

办公室门被轻轻叩响,刘红英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个布包袱:"方技术员,所长让我来报到。"

方稷连忙招手让她进来:"正好,来看看这个粪肥配方,是不是王婶子的方法?"

刘红英凑近看了看,眼睛一亮:"对!王婶子还往里面加了些灶灰,说能防虫。"

"灶灰?"陈雪迅速记下,"碱性物质确实能抑制某些虫卵孵化,这个要补充进去。"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位专家正在争论。

林副主任敲了敲茶杯:"安静!让方稷同志把青山公社的调研情况说完。"

方稷站起身,指着墙上的土壤剖面图:"问题不在于麦种,而在于我们推广方式太机械。同一个县里,东山和西山的土质差异就像北京和广州的气候差异一样大。"

一位老专家皱眉:"可是统一标准便于管理......"

"科学种田首先要尊重科学。"方稷打开笔记本,"我建议把技术员分成两类:一类负责基础培训,另一类专门做'问题田'诊断。"

赵所长若有所思:"就像医院的普通门诊和专家会诊?"

"对!"方稷眼睛一亮,"而且诊断技术员必须像刘红英同志这样,能在田里住上最少三月,真正摸清土地脾气和气候变化。"

林副主任突然插话:"我补充一点,各推广区要建立详细的土壤档案。这件事......"他看向刘红英,"可以由进修学员带队完成。"

刘红英紧张地站起来:"我...我一定努力!"

会议结束后,方稷叫住刘红英:"走,带你去看看宿舍。"

农科院后面的平房宿舍里,方稷把网兜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这双给李叔,这双给王队长。作业本给狗剩他们几个孩子......"

刘红英扑哧一笑:"狗剩他现在最想要的是《赤脚医生手册》。"

"真的?"方稷惊讶地挑眉,"那小子想学医?"

"还不是因为李大爷的病。"刘红英整理着礼物,"当年李老栓病了以后,大家跑上跑下,他那之后就想做个医生。"

方稷心头一热,巧了之前本来送给张地马的东西在,先让刘红英带给狗剩,等过几天自己再去给张地马准备一份。从抽屉里取出本崭新的《赤脚医生手册》:"巧了不是,你回去带给他。"他又拿出个铁皮盒子,"这里面有些常用药,也捎上。"

刘红英接过东西,犹豫了一下:"方稷,其实村里现在最缺的不是这些......"

"是什么?"

"知识。"刘红英眼睛亮晶晶的,"李叔他们说,要是能经常听到新技术就好了。哪怕是个收音机......"

方稷猛地拍腿:"我怎么没想到!院里刚配发了一批半导体收音机,专门用于农业技术宣传。"他立即起身,"你把这台带回给青山公社。我去打报告申请,争取给各个村都配上。"

畜牧所的周技术员把报告摔在桌上:"我坚决反对在麦区大规模推广养殖!粪肥是好,但牲畜会啃食青苗,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方稷不慌不忙地展开一张图纸:"这是我在青山公社设计的'麦田养殖区划'。利用田埂、沟渠等边角地建围栏,既不影响主粮区,又能利用杂草资源。"

陈雪补充道:"我们计算过,每亩麦田配养2-3只鹅,不仅不会减产,还能增收15-20元。"

"鹅?"周技术员愣住了,"为什么是鹅?"

"鹅不爱吃青苗,它们更爱吃草。"刘红英突然开口,她手里拿着本厚厚的笔记,"这是我们村王婶子养的鹅,专门观察记录的。鹅只吃草,而且粪便含磷量高,特别适合小麦。"

会议室安静下来。林副主任仔细翻看着笔记:"这个观察很细致啊。鹅的品种有讲究吗?"

"本地灰鹅最好。"刘红英声音渐渐坚定,"耐粗饲,抗病强,冬天还能看家。"

”即使是养其他家畜也好沤肥,丰肥总是没错的。“

方稷与陈雪交换了个眼神,继续推进:"我们建议在每个推广站配备1-2名畜牧技术员,结合当地情况养殖,与种植技术员协同工作。"

火车站台上,方稷把最后一个包裹塞给刘红英:"这里面是修改后的技术手册,重点标注了不同土壤的处理方法。"

刘红英紧紧抱着包袱:"你放心,我一定把新技术都学会。"她顿了顿,"那个收音机...李叔他们肯定高兴坏了。"

方稷笑了笑,又从兜里掏出张纸条:"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写信。"

火车鸣笛响起,刘红英突然红了眼眶:"方稷,谢谢你...谢谢你还记得我们青山公社。"

"我怎么会忘?"方稷帮她理了理衣领,"等冬星丰收了,我回去喝庆功酒。"

列车缓缓启动,方稷站在月台上,首到绿色的车厢消失在转弯处。他转身时,发现陈雪不知何时来到了站台。

"都交代好了?"陈雪问。

方稷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云南样本的抗盐碱数据出来了吗?"

"正要跟你说这个。"陈雪压低声音,"之前在怒江又发现的野生麦种,叶片表面有特殊蜡质层......"

实验室里,方稷对着显微镜观察新送到的样本。云南野生麦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奇特的蓝灰色光泽。

"这层蜡质..."他调整焦距,"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似乎还能反射部分紫外线。"

郑国栋匆匆推门进来:"方稷!刚收到气象局预警,黄淮海地区可能遭遇持续干旱!"

方稷猛地抬头,目光落在那片特殊的麦叶上:"快!把云南样本的抗旱数据调出来!如果这种蜡质性状能够稳定遗传......"

陈雪己经跑向档案柜:"我这就整理!要不要立刻联系郑教授?"

方稷抓起实验室的电话,突然停住:"等等,先别惊动他。他最近喝药己经基本稳定病情,情绪不易激动。"他放下听筒,"我们自己做预备试验。"

窗外,夏日的阳光炙烤着试验田。更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