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联合周边小部落谋划大规模袭击大唐边境,企图打乱航母研究节奏。
而郭嘉华正努力应对边患,同时推进航母研究。
边关局势愈发紧张,突厥与小部落联军蠢蠢欲动,不时有小股敌军试探性地攻击大唐边境防线。必须尽快制定应对之策,否则一旦联军大规模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他赶忙进宫面见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也是一脸凝重。“郭爱卿,突厥此次联合小部落,来势汹汹,你可有良策?”李世民看着郭嘉华,眼中满是期待。
郭嘉华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如今我军己通过热气球侦察掌握了部分敌军动向。臣以为,可先加强边境防御工事,利用水泥官道快速调配兵力和物资。同时,组建的陌刀军团可作为精锐力量,在关键时候给予敌军致命一击。另外,简易电报机也能发挥大作用,确保军情及时传递,让我军指挥更加顺畅。”
李世民点头称是:“郭爱卿所言极是。朕即刻下令,让边境守军加强防御,一切听从你的调度。”
郭嘉华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边境。他先视察了防御工事,指挥士兵们利用水泥和石块加固城墙,设置拒马、陷阱等障碍。同时,通过简易电报机,他与各个据点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敌军动态。
“报!郭庄主,敌军有一队约五百人的骑兵正向我左翼防线移动!”传令兵急匆匆地来报。
郭嘉华看着军事地图,思索片刻后说道:“传我命令,让左翼防线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引诱敌军深入。待他们进入山谷地带,陌刀军团从两侧杀出,务必将这股敌军全歼!”
“是!”传令兵迅速传达命令。
不多时,战斗打响。左翼防线的士兵们按照郭嘉华的部署,佯装溃败,引诱突厥骑兵追击。当敌军进入山谷后,只听一声令下,陌刀军团如猛虎下山般从两侧杀出。陌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们挥舞着陌刀,喊杀声震天。突厥骑兵顿时阵脚大乱,被陌刀军团杀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卧槽,一下就大获全胜,唐贞观大将全都可以退休了。)
“好样的!继续加强戒备,防止敌军再次进攻。”郭嘉华看着胜利的场景,大声鼓舞士气。
然而,突厥联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见正面进攻受挫,便改变策略,开始在边境地区西处骚扰,破坏官道和补给线,试图消耗大唐军队的精力和物资。
“这些突厥人还真是狡猾,看来得想个办法一劳永逸。”郭嘉华皱着眉头,心中思索着对策。
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咱们可以利用热气球,对敌军的营地进行侦察,找出他们的粮草囤积点。然后,派出精锐部队,趁夜突袭,烧毁他们的粮草。没了粮草,他们自然不战自退。”郭嘉华对身边的将领说道。
将领们听后,纷纷称好。于是,郭嘉华安排热气球再次升空,对突厥联军营地进行详细侦察。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敌军的粮草囤积点。
当晚,郭嘉华挑选了一批身手矫健、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组成突袭小队。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接近敌军粮草囤积点。当接近目标时,突然发起攻击,迅速解决了守卫,然后西处点火。一时间,粮草囤积点火光冲天,粮草被熊熊大火吞噬。
“哈哈,让你们再嚣张,没了粮草,看你们还能撑多久!”突袭小队的队长看着大火,兴奋地喊道。
突厥联军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大乱。没了粮草,无法长期作战,只能暂时退兵。
击退突厥联军的骚扰后,郭嘉华终于能稍微松口气,将更多精力放回航母研究上。此时,航母动力模型己经制作完成。
工匠们在河边进行测试,只见模型通过人力转动巨大的水车,带动一系列齿轮装置,成功将动力传递出去,推动一艘小型木船缓缓前行。
“郭庄主,成功啦!这动力模型可行!”工匠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郭嘉华看着缓缓前行的木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伙辛苦了!不过这只是第一步,要把它应用到航母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放大。”
然而,正当郭嘉华准备继续推进动力系统的改进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负责研究航母舰载武器的工匠们遇到了难题,他们尝试改良投石机和弩炮,但始终无法解决射程和精准度的问题。
“郭庄主,这投石机和弩炮要在航母上发挥作用,得能攻击到远处的敌军战舰。可我们试了很多办法,射程就是提不上去,精准度也差强人意。”一位工匠无奈地说道。
郭嘉华看着那些改良后的投石机和弩炮,陷入沉思。舰载武器是航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航母的实战能力将大打折扣。
“咱们再想想办法,是不是可以从结构设计、发射动力方面入手?或者参考一些其他的远程攻击器械。”郭嘉华鼓励工匠们继续思考。
就在大家为舰载武器的问题绞尽脑汁时,朝堂上又有了新的动静。一些大臣认为,虽然击退了突厥联军的骚扰,但建造航母耗费巨大,且目前边患未除,是否应该暂停航母研究,先集中精力应对突厥。
这一观点在朝堂上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支持继续研究航母的大臣认为,航母是大唐未来海疆安全的保障,不能半途而废;而反对的大臣则担心过度投入会拖垮国力。
李世民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也颇为纠结。航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不能忽视边患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于是,他决定再次召见郭嘉华,听听他的看法。
郭嘉华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回长安。
此次朝堂上的争论对航母研究至关重要,必须说服李世民和大臣们,让航母研究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