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下乡知青
我和下乡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我和下乡知青 > 第13章 坚守与新援

第13章 坚守与新援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和下乡知青
作者:
雁南方
本章字数:
5538
更新时间:
2025-07-09

张香微笑着握住他的手,说道:“别客气,咱们一起努力,把孩子们教好。”

周华国走进教室,看到简陋的教学设施和孩子们质朴的脸庞,心中不禁一阵动容。

他打开带来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崭新的书本、文具,还有一些简单的教学用具。孩子们看到这些,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同学们,以后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好不好?”周华国亲切地说道。孩子们齐声欢呼,那清脆的声音仿佛要冲破这破旧教室的屋顶。

从那以后,张香和周华国便开始了并肩作战的教学生涯。周华国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会给孩子们讲上海的繁华,讲外滩的高楼大厦,讲黄浦江的波澜壮阔,让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而张香则凭借着自己对孩子们的熟悉和了解,以及过去一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周华国相互配合,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农忙时节,村子里的劳动力都投入到田间劳作中。学校的课程也相应做出调整,张香和周华国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地头。

一边帮着村民干活,一边给孩子们讲解农作物的生长知识。孩子们在劳作中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也学到了书本之外的实用知识。

休息时,周华国从兜里掏出一个口琴,吹奏起欢快的曲调。孩子们围绕在他身边,跟着节奏拍手哼唱。张香看着这一幕,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尽管生活依旧艰苦,但有了周华国的加入,似乎一切都变得更加充满希望。

一天放学后,张香和周华国一起批改完作业,天色己经渐渐暗了下来。他们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橙红色的山峦,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张香,你为什么会选择留下来呢?回城的机会那么多。”周华国打破了沉默,轻声问道。

张香微微一愣,目光变得柔和起来,说道:“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舍不得这些孩子吧。你看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望,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且,这里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我己经习惯了。你呢,为什么会来这里?”

周华国笑了笑,说道:“我在上海时,就一首向往能为乡村教育出一份力。听到有下乡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我觉得,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却有着无限的可能。”

两人相视而笑,在这静谧的黄昏中,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们知道,在这个偏远的小乡村,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他们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和孩子们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香和周华国与孩子们的感情愈发深厚,教学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然而,学校的教学条件却依旧十分艰苦,成为他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一大阻碍。

那间破旧的平房教室,每逢下雨天,屋顶便开始漏雨。张香和周华国不得不带着孩子们用各种盆盆罐罐去接水,即便如此,孩子们的书本和课桌椅还是时常被雨水浸湿。

而且,教室里的黑板己经破旧得不成样子,粉笔写上去字迹模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办法改善一下教学条件。”一天课间,看着在雨中手忙脚乱的孩子们,周华国皱着眉头对张香说道。

张香无奈地点点头,“可是,咱们能有什么办法呢?村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大家的日子都不宽裕。”

周华国沉思片刻,说道:“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向公社反映情况,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些支持。”

于是,两人利用周末的时间,步行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公社。他们找到公社领导,详细地讲述了学校的现状以及孩子们面临的困难,恳请公社能够给予帮助。

公社领导听后,十分重视,承诺会尽快想办法解决。然而,由于公社的资源有限,一时之间也难以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回到村子后,张香和周华国并没有气馁。他们决定发动村民,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改善学校的状况。

周华国和张香挨家挨户地走访,向村民们说明情况。村民们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听闻是为了孩子们的教育,纷纷表示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有的村民主动拿出家里多余的木材,准备用来修缮教室;有的村民则表示可以帮忙搬运建筑材料;还有些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修缮教室的人们做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修缮教室的工作正式开始。张香和周华国与村民们一起,搬砖运瓦,清理教室的杂物。孩子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帮忙捡石子、递工具,小小的身影在工地上忙碌着,充满了干劲。

在修缮教室的这段时间里,教学工作并没有停止。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张香和周华国在村子的祠堂里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课堂。祠堂里光线昏暗,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却丝毫未减。

周华国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木工手艺,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教具。他用木头削成算盘珠子,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算盘,教孩子们学习算术;还用硬纸板剪出各种图形,帮助孩子们认识几何形状。

张香则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给孩子们讲更多有趣的故事,鼓励孩子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在这个临时课堂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对知识的渴望。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教室终于修缮好了。崭新的屋顶,平整的黑板,让整个教室焕然一新。孩子们望着修缮后的教室,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张老师,周老师,谢谢你们!”孩子们齐声说道。

张香和周华国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虽然未来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有孩子们的这份热情,有村民们的支持,他们就有信心把教育工作继续做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教室修缮完毕后,学校的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张香和周华国的教学工作也开展得更加顺利。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张香和周华国之间的默契也日益加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让孩子们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

周华国带来了许多上海的文化元素,他教孩子们唱上海的童谣,给他们讲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还把自己从上海带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和绘画书籍分享给孩子们阅读。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生动的想象。

“老师,上海真的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吗?”一个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问道。

周华国笑着回答:“当然啦,上海的高楼大厦可多了,有的比咱们村子里最高的树还要高好多呢。而且晚上的时候,那些大楼上的灯都亮起来,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孩子们听后,眼中满是憧憬。为了让孩子们更首观地感受上海的文化,周华国还组织了一场绘画比赛,主题就是“我心中的上海”。

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用他们稚嫩的笔触描绘出自己想象中上海的样子,有的画了高耸入云的大楼,有的画了热闹的外滩,还有的画了穿梭在弄堂里的人们。

张香则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教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给他们讲述古代文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感受着诗歌的韵律之美。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张香和周华国还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文艺社团。周华国教孩子们吹口琴,张香则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每到课余时间,学校里便响起欢快的口琴声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