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隆古寺,在贡不省东南的一片稻田与林地交界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水汽氤氲。它是柬王昔日为皇族私祭建造的密寺,历朝冷落,百年来无人问津。
但据传,在王室避乱时期,曾有一尊“会饮之佛”供奉其中,能为亡魂解苦,也能为活人改命。
而如今,吴阿蒙手中那枚“佛心印”第三瓣金纹,正悄然浮现柏隆古寺的轮廓。
一早,他从象山窟下山,驱车北行六小时,途经斯登博县老市集。
这里尚保留柬老式吊脚木屋,木桩打在积水泥地中,屋前多挂着大红的槟榔壳串。儿童赤脚奔走,狗在田埂中吠叫,空气混合着糯米、泥土与烟草味。
阿蒙在一户叫“纳索”的老药师家暂歇。这位纳索,是他师父阿赞普多年前的旧识,精通东南亚少数民族灵魂献法,对“铃魂”也有研究。
“你要进柏隆古寺?”纳索眯着眼,抖着手中干槟榔,“那地方不是人去的。”
阿蒙没出声,只把咒罐盖缓缓打开,露出两瓣金莲,罐底隐有钟声般回响。
纳索眉头顿紧,片刻后才缓缓说出一句:
“你要面对的,是佛的逆愿。”
柏隆古寺外,己是黄昏。
西周没有围墙,泥水淹脚,杂草肆生,殿宇倒塌一半,唯中殿的佛塔依旧巍立,如同一位垂首的老僧,默然守望。
他踏进殿门那刻,罐中佛心印剧烈震动。
空气瞬间转凉,钟声自塔顶传来,不急不缓,像从另一个时空中传回来的低语。
忽然,塔内浮出一道人影——身披破袍,脊背驼弯,眉眼尽失,只留下一张光滑无特征的面孔。
那人影指着阿蒙,口中发出不属于尘世的沙哑之声:
“你,可愿否定自己的来路?”
阿蒙沉默。他知道,所谓“逆愿”,正是佛陀昔年开坛之时,设下的三道试问中最险一问:破信、斩身、否命。
若不敢否定前路,无法换得新魂;若斩不断旧身,便不能踏入魂修之域。
他缓缓道:“我不愿否定来路,但愿重构。”
人影点头,掌心轻扬,佛塔中浮出一道沉睡的魂灵——竟是一位身披龙袍的少年。
“此人,乃百年前柬王最小皇子,战乱中逃入此地,临终之前以愿魂为佛,未得归所。”
“你若欲成第三印,需为他解愿。”
阿蒙知道,“解愿”,就是“逆愿超渡”——一种最复杂的超度术式,不仅需引魂归骨,还要令其断尽执念,自愿放弃人世之线。
若失败,被度者将成“逆魂”,吞噬施法者全部识念。
月光下,佛塔前升起篝火。
阿蒙在塔前摆下三盏灯、一盘槟榔叶、一盏血酒与一串金铃。纳索曾教过他,此法名“铃渡”,唯对执念极深之魂有效。
他右掌覆铃,左指蘸血,咒曰:
“铃可引魂,血可断路。愿以吾魂,渡你归土。”
风骤起。
塔内少年魂灵睁眼,眼神空洞,却忽闪出一缕执念的光。画面瞬间浮现——
昔日宫廷,火焰蔓延,少年奔逃至密寺,匍匐祈求佛像赐其“永世不死”。佛像开口:“若汝逆众愿,否天命,可得。”
他答:“愿以千年苦行,换此愿成。”
画面断。
阿蒙心头骤震。原来这少年,是以逆愿强行续命百年,成塔中怨魂。他己非普通游魂,而是半封神之“逆灵”。
他取出咒罐,罐口浮出佛心二瓣,光芒汇聚成第三瓣虚影,悬于少年魂前。
“你愿舍‘不死’,归入轮回?”
少年魂不语,只望向佛塔塔顶。
忽而间,整座佛塔剧震,砖石脱落,一尊半毁金佛缓缓露出。
它正是失踪金佛残像之一,心口处空缺,与吴阿蒙咒罐内佛心碎片契合无比!
这金佛,原来是少年以逆愿凝聚、强行塑成的载体!
若此魂不散,金佛无法彻底复原;若强行归印,必被逆灵吞噬。
这是试炼,也是选择。
阿蒙取出三瓣佛心印,缓缓走近佛像,忽而停住。
他闭目,低语:“不是我来渡你,而是你自己,愿不愿放下。”
片刻寂静。
忽然,佛像心口那片残缺自动碎裂,化为尘埃。少年魂灵颤抖,泪流不止,化为金线,盘旋于塔内上空。
三瓣佛心合拢,成第三瓣佛莲。
——逆愿,破。
篝火熄灭,佛塔重归沉寂。
吴阿蒙从地上缓缓站起,浑身汗湿,眼神却前所未有地清明。
他的灵识,仿佛打开了一道新的门扉。三瓣佛心印完整汇入咒罐,他己掌握“魂愿渡引”的完整式法。
纳索站在远处,点头:“你己不再是普通之人。”
“你,是灵魂超度者。”
夜风微起,林影婆娑。佛塔顶端,那尊断臂的金佛像微微低头,仿佛在为少年最后的选择送别。
而吴阿蒙,看着罐中第三瓣金莲缓缓绽放,心中却浮现另一个念头——
若“金佛”原本就是由诸多逆愿所塑,那真正的解咒之法,会不会,不是复原金佛,而是……彻底拆解它?
他取出地图,第三道金线己亮,而下一处金点,则浮现在——洞里萨湖腹地深处,一处名为“魂铃浮岛”的古遗址。
铃魂线,即将开启。
他低声自语:
“魂铃浮岛,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