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医馆的药膳粥刚熬到第三锅,弟子静照就慌里慌张撞开密室门,鬓角的银簪歪得像根错位的骨头:“师父!濠州传来急报,朱元璋的义军里有人把姑娘们藏进军帐,还抢了百姓的粮——”
周芷若手里的倚天剑“当啷”落地,宋青书正在给屠龙刀涂保养油,棉片“滋啦”擦过刀刃:“别急,先做‘病情诊断’。是个别‘感染灶’还是大面积‘败血症’?”
“都有!”静照急得首跺脚,“难民们说,有些队长把姑娘当‘战略储备物资’,抢粮食时还发明了‘先抢后蒸’——把新米蒸了再抢,说这样省得生火!”
“反了天了!”周芷若一把扯下腰间的玉镯,“走,去濠州给他们做‘外科清创’!顺便带上咱们新炼的‘军规消毒散’——”
“等等,”宋青书突然举起屠龙刀,刀面映出他严肃的脸,“把《武穆遗书》残页和《胡青牛医书》都带上。军队纪律问题,得用‘双料处方’:武穆定规矩,医书讲后果。”
濠州帅帐里,朱元璋正对着发霉的军粮发愁,忽见宋青书扛着屠龙刀闯进来,刀刃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保养油:“宋先生,咱...咱正想派人请你...”
“少来这套!”周芷若倚天剑“唰”地钉在帅案上,剑刃没入木牍三分,“听说你手下把‘劫富济贫’改成‘劫贫济自己’了?藏姑娘的军帐比峨眉的药房还热闹?”
李善长和刘伯温缩在角落,前者怀里抱着《齐民要术》当挡箭牌,后者的羽扇上新画了个“禁止强抢”的警示符号。宋青书敲了敲帅案上的军粮袋:“朱堂主,你这不是义军,是‘感染性休克早期’——局部炎症没控制,马上要全身扩散。”
朱元璋擦着冷汗赔笑:“咱也知道错了,就是底下弟兄们苦日子过惯了,看见姑娘和粮食就跟饿鬼见了馒头似的...”
“饿鬼也得守规矩!”宋青书展开《武穆遗书》残页,用屠龙刀当尺子画出分界线,“当年岳武穆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咱们来个‘濠州军规二十条’,分‘纪律篇’‘医疗篇’‘百姓篇’——”
“医疗篇?”刘伯温眼睛一亮,“是不是说抢伤药要军法处置?”
“不止!”宋青书突然掏出从波斯商人那搞来的羊皮纸,上面画着“士兵行为心电图”,“强抢民女属于‘心律失常’,私藏物资是‘静脉栓塞’,每条军规都配‘临床表现’和‘处置方案’。比如第三条‘不得未经允许接触女性’,违反者先打二十军棍,再送峨眉医馆做‘思想清创手术’——由周芷若亲自用银针扎‘廉泉穴’,专治口花花。”
周芷若冷哼一声:“没错,扎完保证他们看见姑娘就喊‘师姐好’。”
接下来三天,帅帐成了临时立法会。宋青书把现代医院的“核心制度”改编成军规,比如“首问负责制”对应“百姓求助必回应”,“三级查房制”变成“将领每日巡营”。最绝的是“医患沟通制”,要求每个士兵学三句礼貌话:“大娘好”“姑娘借过”“老伯您坐”。
“咱觉得,还得加条‘抢粮食者罚熬粥三天’,”朱元璋摸着下巴提议,“让他们知道粮食来得多不容易。”
“不够,”宋青书突然掏出从少林顺来的戒尺,“违反军规者,除了体罚,还要写‘病情说明书’,详述作案动机、造成伤害、整改措施——就像我们急诊科写病历,要工整,要签字,要按手印。”
军规制定当晚,宋青书和周芷若亲自带队查营。当他们掀开某座帐篷,看见十几个姑娘缩在角落,床头竟挂着“战略储备库”的木牌,周芷若的倚天剑当场削断帐杆:“好啊,还敢给姑娘们分类编号?当是药材库房呢?”
最猖獗的张队长跪在帐前,还想狡辩:“大帅说了,要囤积人口...”
“放你娘的五香桂皮屁!”宋青书的屠龙刀突然横在他脖子上,刀刃映出他铁青的脸,“朱元璋说的是‘囤积粮草’,没让你囤大姑娘!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军事性器官移植错误’,得切除病根!”
三日后,濠州校场。三万义军整齐列队,看着宋青书用屠龙刀在点将台上刻下“濠州军规”,每笔都带着九阳真气,刀痕里渗出淡淡金光——这是他独创的“真气防伪术”,防止有人篡改军规。
“现在宣读处置结果!”周芷若手持军规竹简,声音冷得像倚天剑刃,“张龙、赵虎等七人,犯‘强抢民女罪’‘私吞物资罪’,按军规第三款、第七款,处以斩立决!”
朱元璋咬着牙点头,忽然瞥见宋青书摸出个小瓷瓶:“宋先生,这是?”
“消毒用的烈酒,”宋青书淡淡道,“砍头也要讲无菌操作,免得伤口感染。”说着竟用屠龙刀蘸了酒,在刑台上画了个巨大的“十”字,“就当给弟兄们做个‘外科示范手术’,记住:纪律如刀,碰者必伤。”
刑场鸦雀无声,只有周芷若的银针在袖中轻轻颤动——这是她给受刑者准备的“临终止痛针”,虽严厉却留人性。当屠龙刀落下时,刀风竟带着九阳真气,让受刑者瞬间昏迷,少了许多痛苦。
“看见没?”宋青书对呆立的义军们比划着,“这叫‘无痛清创’,但前提是你们别逼我动刀。现在,把所有藏匿的姑娘带到点将台,有家的发盘缠,没家的...归峨眉!”
周芷若适时上前,展开峨眉外门弟子的腰牌:“愿意留下的,学医术、学武功,将来开粥铺、管医馆,比在军营当‘储备物资’强百倍。”她忽然盯着某个缩在角落的姑娘,“你,会熬粥?正好去武当别院的‘急诊食堂’,给伤员做‘三黄补血粥’。”
强抢的财物堆成小山,宋青书让李善长用《齐民要术》算赔偿:“粮食按市价双倍赔,首饰按成色折算,再额外送两贴跌打损伤膏——咱们义军,得让百姓觉得比医馆还靠谱。”
认错大会那天,濠州百姓挤满校场。朱元璋穿着打补丁的衣袍,捧着宋青书写的“检讨书”,声音比受伤的狮子还惨:“乡亲们,咱管教不严,让弟兄们成了‘带刀土匪’。从今天起,军规刻在城墙上,谁再犯,咱亲自用屠龙刀给他‘做手术’!”
人群里突然有人喊:“宋先生,你们的军规里有没有‘不准抢大夫’?上次李二狗抢了咱的老母鸡,还说‘给伤员补营养’!”
宋青书大笑,举起屠龙刀上的药囊:“放心,现在每个士兵腰间都挂着‘急救免责清单’,抢鸡可以,但得先交等量的黄豆当‘蛋白质押金’——”忽然瞥见周芷若的眼神,立刻改口,“不,不准抢任何东西!连老百姓的咳嗽声都不许抢!”
会后,周芷若看着被峨眉弟子带走的姑娘们,忽然轻笑:“你说,咱们这算不算给义军做了次‘整体器官移植’?把土匪改造成医护兵。”
“差不多,”宋青书摸着城墙上新刻的军规,忽然发现朱元璋在“不准强抢”后面偷偷加了句“宋先生的手术刀除外”,“关键是让他们知道,纪律不是枷锁,是保护甲。就像咱们医馆的消毒水,看着呛人,却能救命。”
夜深人静,濠州城飘起细雨。宋青书坐在帅帐里,给《武穆遗书》新添军规批注,周芷若在旁给新弟子画“医护兵培训图”,笔尖划过“急救包扎”“药材辨识”,忽然抬头:“青书,你说朱元璋经此一役,会不会变成‘军纪版张无忌’?”
“比张无忌强,”宋青书笑道,“至少他不会在赵敏和周芷若之间纠结——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如何让义军比峨眉医馆更靠谱’。”忽然听见帐外传来歌声,是百姓新编的民谣:“义军来了不怕狼,宋大夫的刀亮堂堂,抢人抢粮要挨刀,不如跟着学医忙~”
周芷若笑得笔都拿不稳:“得,咱们的‘急诊军规’成了濠州民歌。”她忽然指着宋青书的批注,“你又乱加什么?‘违反军规者,术后需服用悔过茶,配方:黄连三钱、甘草一钱’——你这是把军法和药膳结合了?”
“没错,”宋青书合上遗书,目光投向远方,“江湖要想少点伤,就得让规矩带着药香。就像咱们的屠龙刀和倚天剑,既能砍断乱象,也能刻下良方。”
这一晚,濠州帅帐的灯火首到黎明未灭。朱元璋在军规前跪了整夜,李善长在算赔偿清单,刘伯温在画“义军纪律经络图”,而宋青书和周芷若,正给最后一个归队的士兵讲解“如何用降龙十八掌的‘潜龙勿用’控制脾气”——毕竟,在他们打造的“急诊江湖”里,每个士兵都该是既能保家卫国、又懂救死扶伤的“全科战士”。
远处,元廷的探马正把军规内容快马送往大都,汝阳王看着密报上的“抢粮者罚熬粥”“强抢民女扎银针”,气得摔了茶杯:“什么狗屁军规!分明是把军队变成医馆了!”但他不知道,正是这套带着消毒水味的军规,正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让义军从此有了“带刀的温柔”,也让江湖明白:真正的侠义,从来不是恃强凌弱,而是像急诊科主任那样,左手持剑斩乱象,右手握针缝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