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青书,周芷若真香
穿越宋青书,周芷若真香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穿越宋青书,周芷若真香 > 第43章 贡院群英论医道 九大门派定科规

第43章 贡院群英论医道 九大门派定科规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宋青书,周芷若真香
作者:
香帅楚香香
本章字数:
9008
更新时间:
2025-06-11

金陵城的梧桐叶刚沾晨霜,朱雀大街的石板路上己响起车轮辘辘声。八辆青漆马车停在贡院门前,车帘上分别绣着毒蛇、毒花、金蚕、银针等徽记,引来百姓围观——正是宋青书遍邀天下医豪的“医科科举考官团”到了。

首辆马车帘动,蛇腥味先至。欧阳锋拄着蛇杖下车,白发垂肩,蛇形金冠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宋皇帝好大的面子,老毒物的白驼山庄三十年未出山,倒要瞧瞧你这‘医科科举’是治病还是要命。”

次车下来的丁春秋手摇玉蜈钩,袖中毒雾缭绕:“欧阳老怪,你白驼山庄的蛇毒敢与我星宿派的化功散比狠?”话未落音,路边野狗嗅得毒雾,竟温顺如猫。

第三辆马车飘出淡淡花香,程灵素掀帘轻笑,素色衣裙上绣着七心海棠:“两位前辈莫争,毒理如医理,本无高下,不过是‘以偏纠偏’。”她腰间药囊轻晃,竟将丁春秋的毒雾吸成淡淡紫烟。

蓝凤凰的青铜马车随后而至,银鳞甲撞击声如战鼓:“中原的酸儒考试有什么趣?咱五毒教的蛊虫可不爱认死理。”说着掀开蛊盒,七只金蚕蛊振翅飞出,绕着贡院牌坊织出“医毒同源”西字。

薛慕华的马车最朴素,车帘上只绣“神医”二字。他下车时腰间挂着十二根银针,正是当年聚贤庄救人的“薛氏十二针”:“老朽不过略懂外伤,还望各位宗师多多指教。”

最后两辆马车下来的是天竺圣僧,袈裟上绣着梵文医经,双手结印竟有佛光流转:“阿弥陀佛,贫僧从西域带来《阿育吠陀经》,愿与中原医道共参。”

宋青书身着月白衣袍,未着龙袍,腰间檀木匣刻着新纹——程英的红药与周芷若的金针交织。他抬手引众人入殿,龙案上摆着《医科科举章程》竹简,边角染着黑玉断续膏的药渍。

“诸位宗师,”宋青书朗声道,“咱大宋医科,分‘毒理’‘正骨’‘针灸’‘内伤’‘药理’五科,每科设正副考官,三年一考,中第者入太医院,可封‘医武郎’‘治伤校尉’等职。”

欧阳锋蛇杖点地,蛇首盯上案头的《毒经》:“老毒物管‘毒理科’,考题便要分‘剧毒辨’‘以毒攻毒’‘毒雾阵破解’。”他忽然盯着丁春秋,“星宿老怪若不服,可敢与我当庭辨毒?”

丁春秋玉蜈钩轻颤,毒雾漫向欧阳锋的蛇杖:“辨就辨!你白驼山庄的‘半步颠’不过是速效,我星宿派的‘百日醉’能让经脉逆行百日。”

程灵素忽然取出七心海棠,花瓣轻颤间竟将两团毒雾凝成露珠:“两位前辈可知,毒之妙在‘引’不在‘狠’。”她指尖轻点露珠,“此毒若配武当九阳药渣,可成‘醒神散’,解百毒而不伤正。”

蓝凤凰的金蚕蛊突然扑向露珠,竟将其吸成丝茧:“周姐姐的护心囊用的就是这手法!”她转头对宋青书,“咱五毒教管‘蛊术科’,考题要考‘虫引针法’‘金蚕认主’,还要会唱《蛊歌调脉经》。”

薛慕华轻抚银针:“老朽斗胆管‘正骨科’,考‘骨折复位十二式’‘关节错位摸骨术’,还要考战马脱臼急救——当年在聚贤庄,可是给三十匹战马接过腿。”

天竺圣僧合十道:“贫僧愿授‘内伤科’,以《易筋经》内景图考‘经脉逆行疏导’,再辨‘寒毒入脑’‘火毒攻心’之症。”

刘伯温展开《贡院规制图》,羽扇点着“三层九阶”结构:“童生试考‘药材辨认’‘穴位定位’,乡试考‘实战急救’‘毒理配伍’,会试考‘疑难杂症论治’,殿试由各位宗师亲考‘医武合璧’。”他忽然望向欧阳锋,“白驼山庄的‘蛇毒血清’可作考题,星宿派的‘化功散解法’亦然。”

三日后,贡院门前竖起五丈高的针灸铜人,身上千余穴位闪着不同颜色——红为毒穴,蓝为寒穴,金为要害。三千考生身着青衫,袖中藏针囊、药包,腰间别着短刃(以备外伤实操)。

**毒理科考场**:欧阳锋与丁春秋各踞一方,前者摆着十二种蛇毒,后者列着二十味毒草。考生需用银针取毒,辨明“青蛇毒走肝经”“鹤顶红攻心脉”,还要现场配出解药。程灵素暗中观察,见有考生用蓝凤凰的金蚕蛊试毒,点头道:“善用虫引,可造之材。”

**正骨科考场**:薛慕华亲自扮作伤兵,肩骨错位、腿骨骨折,考生需用斑竹夹板、黑玉断续膏,配合“太极推拿”复位。有考生竟用丐帮“降龙十八掌”的柔劲顺骨,薛慕华抚掌:“武理通医理,妙哉!”

**针灸科考场**:蓝凤凰放出金蚕蛊,考生需在蛊虫飞舞中刺“曲池穴”“少商穴”,既要避毒又要准确定位。有考生施出峨眉“金针渡血”,剑穗引开蛊虫,周芷若在旁轻笑:“得我峨眉针法三分真传。”

**内伤科考场**:天竺圣僧以九阳真气模拟“寒毒入任脉”,考生需用《易筋经》内景图辨明病位,再以银针温灸“气海穴”。有考生竟用明教“圣火令真气”疏导,圣僧颔首:“阴阳调和,不分中西。”

**药理科考场**:刘伯温亲自监考,要求考生按《千金方》《五毒教虫谱》配“内伤急救汤”,需辨明“天山雪莲治寒”“七心海棠疗毒”,还要算准“君臣佐使”剂量。有考生加入波斯圣火令碎末,美其名曰“以阳化阴”,刘伯温提笔批注:“敢破敢立,可任太医院新药司。”

金陵贡院的朱漆大门推开时,三千考生忽见场中矗立九丈青铜人,肌肤纹理皆按《铜人腧经》所铸,百二十处主穴嵌着不同颜色的磁石——赤如血者为毒穴,青如苔者为寒穴,金芒流转处竟是欧阳锋亲设的“蛇毒机关”。

“童生试第一关,”薛慕华的十二根银针在阳光下排成北斗,“辩百毒而不伤,识六经而不迷。”言罢击掌,二十名丐帮弟子抬上百个陶瓮,内中蜷着金环蛇、鹤顶红、七心海棠,更有丁春秋暗中布下的化功散雾。

有考生抖开药王谷祖传的辨毒帕,却见帕上七心海棠纹突然枯萎——蓝凤凰的金蚕蛊正伏在梁上,翅尖滴下的蛊毒正落在帕角。那考生忽以丐帮“莲花落”步法游走,袖中甩出程灵素所授的“醒神散”,竟将毒雾逼成环状护在身前。

“好个以毒攻毒!”程灵素抚掌轻笑,腰间药囊簌簌作响,“当年胡先生教我辨毒,也要过这‘百毒绕身’的关。”她指尖轻点,陶瓮中青蛇突然昂首,毒牙却在触及考生“风市穴”时僵住——那少年竟以全真派“天罡北斗步”引动穴位,闭住了蛇毒入经的通路。

午后乡试,玄武湖畔摆开三十六具“战伤傀儡”。断箭穿喉者需用黑玉断续膏接骨,肠穿肚烂者要施“太极推拿”止血。有考生见傀儡肩头嵌着星宿派玉蜈钩,竟以少林“拈花指”拔针,再以峨眉“金顶绵掌”揉散毒血——正是薛慕华当年在聚贤庄救马的手法。

“妙哉!武理通医理!”薛慕华的银针突然刺入傀儡“肩井穴”,内力震出暗藏的冰蚕毒,“去年襄阳之战,老程的战马中了冰针,正是这般解法。”他转头对蓝凤凰,“苗疆的‘虫引术’若与少林点穴结合,怕能破天下七成毒伤。”

最惊心动魄的是会试。欧阳锋与丁春秋各踞东西两侧,前者以白驼蛇毒布下“三阴阵”,后者以星宿腐尸毒摆开“五浊阵”。考生需在毒雾中穿行,既要避开机关铜人的“致命十二击”,又要在盏茶时间内为中毒的“伤兵”施针。

“注意‘云门穴’!”程灵素突然开口,惊觉自己竟似在教徒弟,“蛇毒走肝,当刺‘行间’引毒下行。”话未落音,有西域胡商之子以圣火令真气逼毒,却被丁春秋的腐尸毒黏住衣角。那少年忽撕袍掷向铜人,借反震之力跃至欧阳锋的蛇阵,竟以波斯“天衣无缝”手法捏住蛇头,取毒血为药引。

“好胆!”欧阳锋蛇杖顿地,七枚蛇牙暗器破空而至,却被少年袖中射出的金蚕蛊截住——正是蓝凤凰暗中所授的“虫盾术”。最终他以蛇毒调和腐尸毒,竟在铜人“膻中穴”敷出枚“阴阳解毒丸”,药香中混着圣火令的灼烈与苗疆蛊虫的幽腥。

殿试那日,宋青书亲执朱笔。铜人头顶升起九盏孔明灯,分别对应“毒、针、骨、内、药”五科。天竺圣僧以《易筋经》内力模拟寒毒入脑,考生需用少林“一指禅”点穴,配合武当九阳药汤疏导。有考生竟以丐帮“打狗棒法”的缠字诀引毒,棒头铜环里藏着程灵素配的“驱寒散”,落地时竟摆出“坎离既济”的卦象。

“这才是医武同源!”宋青书掷笔大笑,龙案上《医科科举录》墨迹未干,“当年郭大侠守襄阳,若有这般考生,何愁伤兵难治?”他望着台下,欧阳锋正与丁春秋争论“以毒攻毒”的分寸,蓝凤凰的金蚕蛊在考生发髻间织出“妙手”二字,程灵素则在给胜出者批改《毒理辨》时,悄悄补上了七心海棠的解毒要诀。

暮色中的贡院,三十六盏孔明灯升入夜空,每盏都绘着不同的医武图腾——倚天剑挑着银针,屠龙刀缠着药草,五毒教的金蚕与少林的钵盂并列。宋青书知道,这场考试不仅是选才,更是在江湖与庙堂间缝一条血脉,让握剑的手学会握针,让制毒的人懂得配药。

当夜,朱雀殿的《太医院官阶表》添了新秩:医武郎、治伤校尉、毒理司正……烛火映着欧阳锋新刻的《毒经》,书页间夹着程灵素的批注:“毒之偏性,正如剑之戾气,善用者皆为仁器。”而在玄武湖畔,落第的考生们正围着火堆,听薛慕华讲述当年聚贤庄的正骨术,蓝凤凰则教他们唱苗疆的《蛊歌调脉经》,火星溅入湖水,惊起一片载着医书的莲灯,顺流漂向更远的江湖。

放榜次日,金銮殿内钟鼓齐鸣。宋青书亲手将“太医院宗师”金牌递给欧阳锋,牌面刻着“毒宗圣手”,背面是周芷若绣的护心纹:“欧阳前辈,这金牌可调动天下毒草,望您编著《天下毒经》。”

丁春秋接牌时,玉蜈钩竟被金牌吸力震得轻颤,牌面“星宿医宗”西字闪着紫光:“陛下这牌,可是用玄铁混毒晶铸的?”

程灵素的金牌最素净,“药王传人”西字配七心海棠纹:“谢陛下,灵素定当辑录《本草新注》,收尽天下奇药。”

蓝凤凰的金牌刻着金蚕与银针交织:“咱五毒教的蛊虫,以后可算编入太医院户籍啦!”

薛慕华的金牌刻“神医宗匠”,配十二针图:“老朽定教弟子们记住,医道如武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天竺圣僧的金牌刻梵文医经,双手合十:“贫僧愿译《阿育吠陀经》,让医道如佛光,普照天下。”

科举后三月,各州府医馆前竖起“医科科举功名榜”,榜首赫然写着“毒理科状元:西域胡商之子,善辨百毒”。金陵太医院内,欧阳锋与丁春秋正为“毒经纲目”争吵,程灵素在旁调和,蓝凤凰的金蚕蛊在药材架上织网。

江湖传言,丐帮弟子的打狗棒多了个铜环,内藏“骨折急救药”;明教锐金旗的兵器刻上穴位图,砍敌时专避致命处;就连少林僧人,也开始在禅杖上刻“止痛穴位歌”。

宋青书站在贡院顶楼,望着远处的五毒药田与武当药园,忽然轻笑。周芷若递来新制的护心囊,里面装着程灵素新配的“万应解毒散”:“青书,你看这医科科举,倒像给江湖缝了条新经脉。”

他摸着腰间的檀木匣,里面躺着各位宗师的考题手稿:“当年在急诊科,总想着救死扶伤,如今倒在这江湖,让天下人都成了会治病的侠士。”远处,东瀛遣唐使的船队靠岸,船头插着“医武求经”的大旗。

雪落金陵时,太医院传出喜讯:欧阳锋与丁春秋合编的《毒理汇宗》成稿,程灵素的《药王别录》录入苗疆三百种毒物,蓝凤凰的《蛊歌针灸经》译成汉字,薛慕华的《正骨大全》绘满战马解剖图,天竺圣僧的《易筋医经》融入西域疗法。

而在武当山,张三丰望着山下来学“太极医理”的江湖人,白眉舒展。他知道,宋青书开的不是科举,是一扇门——让刀光剑影的江湖,从此有了药香萦绕的归途;让每个握剑的手,也能握住银针,缝补这世间的伤痛。

金陵城的药香与江湖人的脚步声中落幕。而医科科举的故事,正如朱雀殿上的“医武同辉”匾额,在金庸的江湖里,永远闪耀着温润的光,照拂着每个受伤的灵魂,让医道与武道,终将在这乱世,织就一张护佑天下的大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