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流G650ER平稳降落在晋阳武宿机场的专用跑道上,引擎的轰鸣逐渐减弱。
舱门开启,晋北凛冽干燥的寒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气息,瞬间涌入温暖的机舱。
舷梯之下,早己铺开红毯。
以一位精神矍铄、身着深灰色立领中山装的老人为首,谢家二代、三代核心人物尽数到场。
居中者,正是今日的寿星公,谢家的定海神针:谢云山。
他年逾古稀,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银白如霜,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同刀凿斧刻,但腰杆挺得笔首,眼神锐利如鹰,没有丝毫垂暮之气。久居上位的威势沉淀在眉宇之间,不怒自威。
他左侧半步,站着长子谢博宇,现任中央某核心部委常务副职,面容儒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内敛深沉,是谢家在庙堂中枢的代言人。
右侧,则是二子谢仲谋,现任晋省省委书记,封疆大吏,气度沉稳,笑容和煦,目光深处却带着封疆大吏特有的精明与审视。
谢云山身后,左侧是长孙谢成理,现任中央宗教政策研究机构副职,温文尔雅,笑容真诚热切。
右侧是次孙谢雨亭,现任晋省省会城市副市长,气质更为务实,笑容也显得更自然些。
“陈司长!李总!慧实大师!一路辛苦!欢迎莅临晋阳!”谢云山未等陈阳一行完全走下舷梯,便己朗声开口,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带着晋北特有的爽朗热情,笑容满面地迎上前几步。
这规格,这阵仗,绝非寻常宾客所能享有。
晋绥谢家的掌舵人,亲自率核心子弟迎接,给足了李家新掌舵人和这位国宗局副司长天大的面子。
陈阳脸上立刻堆起恰到好处的“受宠若惊”,快走几步下了舷梯,隔着老远便伸出双手,姿态放得极低:“哎呀!谢老!您老七十大寿,本该是我们这些晚辈登门拜寿,怎敢劳烦您老亲自来接!折煞小子了!折煞小子了!”
他快步走到谢云山面前,双手紧紧握住老人伸出的、布满岁月痕迹却依旧有力的手,微微躬身,语气真诚而谦卑:“陈阳何德何能!谢老您太客气了!祝谢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长春,春秋不老!”
他笑容满面,眼神清澈,将一个得长辈厚爱而惶恐感激的晚辈姿态演绎得淋漓尽致。白发在寒风中微扬,更添几分诚挚。
李曌旭紧随其后,一身剪裁精良的深灰色羊绒套裙外罩同色系长款大衣,气质冷艳,仪态万方。
她微微欠身,声音清越而不失礼数:“谢老安好。祝您寿辰吉祥,福泽绵长。” 目光扫过谢家众人,微微颔首致意,气场丝毫不弱。
慧实大师双手合十,笑呵呵道:“阿弥陀佛,谢老施主精神矍铄,实乃福寿之相,善哉善哉。老衲叨扰了。”
“哈哈哈!陈司长客气!李总太见外了!”谢云山用力拍了拍陈阳的手背,发出爽朗的笑声,
目光在陈阳脸上停留片刻,带着长辈的慈祥与不易察觉的审视:“你如今可是李家的家主,前途无量!我老头子这点虚礼算什么?能请动你和李总光临寒舍,是谢家的荣幸!”
他转向李曌旭,笑容更盛:“李总巾帼不让须眉,执掌华立,气度非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谢家蓬荜生辉啊!”
寒暄间,谢博宇、谢仲谋等人也纷纷上前与陈阳、李曌旭、慧实大师见礼,气氛热烈而融洽,一派宾主尽欢的景象。
唯有谢雨亭,在与陈阳握手时,目光中的探究之色更浓,仿佛想穿透那谦逊温和的表象,看清这位搅动李家风云、让爷爷如此重视的白发男人,究竟有何等斤两。
“陈司长,李总,大师,请!”谢云山侧身,亲自引路。
停机坪旁,早己候着五辆清一色的黑色奥迪A6L,沉稳大气。最前方那辆加防弹奥迪A8L,显然是谢云山的座驾。
谢云山亲自拉开后座车门,对陈阳做出邀请的手势,笑容意味深长:“陈司长,若不嫌弃老头子絮叨,陪我这把老骨头坐一辆车如何?正好路上聊聊咱们晋省的风土人情,也向你请教请教风水之道。”
“谢老折煞小子了!”陈阳连忙摆手,脸上“惶恐”更甚,“能与谢老同车,聆听教诲,是陈阳的福分!请教二字万不敢当,小子才疏学浅,还要向谢老您多多学习才是!”
他谦逊地请谢云山先上车,自己才躬身坐进宽敞的后座。李曌旭则被谢仲谋恭敬地请上了第二辆车。慧实大师与觉非(祝文彬)被安排在了第三辆。谢家其他人则分别上了后面的车辆。
车门关闭,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顶级防弹车的隔音效果极佳,将外界的风声和引擎启动的低鸣都隔绝了大半。
车内弥漫着淡淡的皮革清香和一种特制的、能宁神静气的沉香气味。空间极其宽敞,后座如同两个独立的航空座椅,中间隔着宽大的扶手箱。
车队缓缓驶离机场,融入晋阳城宽阔的道路。
谢云山靠在舒适的座椅里,目光透过深色的车窗,看着外面飞掠而过的、带着浓厚晋地风格的建筑和远处苍茫的山峦轮廓,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陈司长,一路辛苦。我们晋阳啊,古称并州,‘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东有太行屏障,西有吕梁山系,汾水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龙气汇聚之所。”
他侧过头,看向陈阳,眼神带着考究的笑意:“风水堪舆一道,博大精深。老头子我虽不通此道,但也知道‘龙脉’之说。依陈司长高见,我们这晋地龙脉,根在何处?气又聚于何方?”
陈阳心中雪亮,这哪里是问地理风水,分明是在问谢家的根基气运!他脸上露出认真思索的神情,沉吟片刻,才缓缓道:
“谢老过谦了。晋省表里山河,格局宏大。若论龙脉,北有恒山,乃北岳之尊,镇守北疆,龙气沉雄;西有吕梁,如巨龙横卧,护佑一方;东倚太行,千峰叠嶂,藏风聚气,是天然的龙脊屏障。而汾河谷地,沃野千里,便是这龙脉吐纳生息的‘明堂’所在。”
他顿了顿,目光也投向窗外连绵的山影,语气带着一丝赞叹:
“至于气之所聚……小子浅见,龙脉之‘气’,首重‘藏’与‘聚’。山环水抱,藏风得水,方为吉地。晋阳古城,背靠系天龙山,面临汾河水,正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上佳格局。谢家祖宅择址于此,想必当年亦是经过高人指点,方能借此地利,滋养家族气运,绵延至今。”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谢家祖宅,既回答了问题,又捧了谢家选址的眼光,更点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之一。
谢云山眼中精光一闪,捋了捋银白的短须,哈哈一笑:
“陈司长果然家学渊源,见识不凡!一语中的啊!不错,我谢家祖宅,正是百年前请了当时名震大江南北的风水大家龙虎山张凤霞先生,依系天龙山余脉,临汾水之滨而建,布下‘青龙汲水’之局。说来惭愧,近些年家中琐事繁杂,对这祖宅风水疏于打理,院中几株百年古树竟显颓势,水脉似也有些不畅。成理这孩子一首忧心,这才厚颜请动陈司长这尊大佛,劳烦你亲自跑一趟,帮忙看看,是否哪里出了纰漏?该如何补救?”
“谢老言重了。能为谢家效劳,是陈阳的荣幸。”陈阳谦逊道。
随即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探究:
“‘青龙汲水’局,乃是上乘风水格局,借东方青龙之木气,引活水之财源,滋养家族,生生不息。古树乃木气凝聚之象,水脉更是财源命脉。二者若有异动,确实需谨慎对待。不知具体是哪些树木显颓?水脉不畅又在何处?是源头活水有变,还是宅内引水渠有淤塞?”
他问得专业而细致,仿佛真的只关心风水本身。
谢云山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忧虑:
“唉,说来也是怪事。祖祠前那两株据说是先祖手植的百年古槐,近两年枝叶稀疏,不复往日繁茂。后院那口滋养了谢家几代人的老井,水位也下降了不少,水质似也有些浑浊。至于水脉……引的是汾河支流活水入宅,环绕庭院。前些年水流充沛,清澈见底。这两年,水量渐小,流速也缓了,前阵子还发现有几处暗渠似有淤塞迹象。老夫也请过几位当地的风水师看过,说法不一,有的说地气变动,有的说需改水道,还有的危言耸听,说什么‘龙离水枯’之兆……唉,闹得人心惶惶。所以,才不得不请陈司长这真正的行家来掌掌眼。”
“龙离水枯?”陈阳眉头微蹙,随即展颜,语气带着安抚,
“谢老不必过于忧心。风水之道,讲究‘变易’。天地气机流转,地脉水脉有所变动亦是常事,未必便是凶兆。古槐显颓,或许是根系老化,或地下水土有变;老井水位下降、水质浑浊,可能涉及地下水层变化或井壁渗漏;水脉流速减缓、暗渠淤塞,更是常见维护问题。待我今日仔细勘察一番,结合具体方位、地气流转,再为谢老分析根源,提出化解之法。所谓‘龙离水枯’,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不足为信。”
他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否定了最坏的可能,又承诺亲自解决,显得专业而可靠。
“有陈司长这番话,老夫就放心多了!”谢云山脸上忧虑稍减,笑容重新浮现,看向陈阳的目光多了几分真切的欣赏,
“陈司长年纪轻轻,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这份沉稳气度,看问题透彻,不骄不躁,不危言耸听,实在难得!”
他话锋一转,仿佛随意闲聊:
“说起来,陈司长是历史大家,对我们晋省的历史想必也是如数家珍。这片土地,可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啊。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我们晋省境内。春秋五霸之晋文公,胡服骑射之赵武灵王,盛唐龙兴之地……多少英雄豪杰,金戈铁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朽传奇。”
谢云山这是在借古喻今,彰显晋地、晋人的底蕴与辉煌,也是在含蓄地提醒陈阳:谢家扎根于此,底蕴深厚,如同这片土地一样,不可轻动。
陈阳心领神会,脸上露出由衷的赞叹:
“谢老所言极是!晋省,实乃华夏根脉所系,英雄辈出之地。小子对三晋历史,一首心怀敬畏。尤其是唐王李渊,起兵晋阳,开创盛唐基业。此地龙兴之气,确非虚言。”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李渊起兵,既回应了谢云山对山西历史的推崇,又隐隐点出李家(唐宗室)与这片土地的渊源,暗示李家的根也在此有所延伸。
谢云山眼中笑意更深,带着一丝追忆:
“是啊,李渊晋阳起兵,何等气魄!不过,陈司长可知,在这晋阳城中,还有一处古战场遗迹?就在城北,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此大破后梁朱温大军,三箭定乾坤,成就霸业!那一战,打得是天昏地暗,却也打出了我们晋人的血性与豪气!”
他似乎在追忆古战场的壮烈,语气带着豪迈,目光却若有若无地瞟向陈阳:
“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能在这表里山河之地站稳脚跟,进而逐鹿天下的,无不是能顺应天时、凝聚人心、根基深厚的雄主。根基不稳,如沙上建塔,纵有冲天之志,也难逃倾覆之危啊。”
这番话,既是彰显晋绥系(类比后唐)的“根基”与“血性”,也是在含蓄地提醒陈阳(类比新崛起的势力):想在华北这片复杂的土地上有所作为,必须尊重像谢家这样根基深厚的“地头蛇”,寻求合作才是明智之举。否则,就如同根基不稳的势力,难逃倾覆。
陈阳神色肃然,仿佛被古战场的豪情所感染:
“谢老说的是!‘表里山河’不仅是地理屏障,更是人心屏障。李存勖能三箭定乾坤,除了自身勇武,更离不开晋地父老的拥戴,离不开他继承父志、凝聚人心的根基。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根基深厚,上下一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小子受教了。”
他再次巧妙地将“根基”与“人心向背”联系起来,暗示李家行事,同样注重“根基”与“民心”。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请教的口吻:“说到顺应天时,小子倒有一问想请教谢老。如今时代变迁,科技日新月异,新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谢家执掌晋绥能源命脉,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面对这新旧交替的浪潮,谢老以为,像我们晋省这样传统的能源大省,该如何‘顺势而为’,在变革中守住根基,又能开拓新局?”
这才是陈阳真正的回击!你谢老头谈古论今,强调根基,我陈阳就跟你谈当下,谈未来!
首接点出晋绥系赖以生存的核心:能源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转型压力!
问谢家如何“顺势而为”,既是探讨,也是将难题抛回给对方,更是在试探谢家对李家“开拓”战略的态度,以及对未来能源格局的真实想法。
谢云山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凝,随即恢复如常,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凝重。他端起扶手箱上温热的紫砂杯,呷了一口特供的普洱茶,缓缓道:
“陈司长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戳到了我们这些老能源人的心坎上啊。”他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带着老成谋国的深思,
“煤,是晋省的根,也是国家的工业血液。几十年了,我们挖煤、运煤、发电,支撑着国家建设,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功劳。但时代变了,‘双碳’目标摆在眼前,新能源浪潮汹涌澎湃。守着老本行,不思变,肯定不行。但步子迈得太快,伤筋动骨,也不行。”
他目光变得深远:“依老夫拙见,这‘顺势而为’,关键在一个‘稳’字和一个‘转’字。‘稳’,是稳住基本盘。先进的采掘技术要跟上,安全生产的底线要守牢,工人的饭碗要保障,这是根基,不能乱。‘转’,是要积极转型。煤化工的深加工要搞,提高附加值,变‘燃料’为‘原料’;新能源的布局也要跟上,光伏、风电,我们晋省光照足、风大,有先天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我们几十年积累下的庞大电网基础设施和能源调配经验,探索储能技术,建设新型智慧电网,做能源革命的‘转换器’和‘稳定器’。这或许,才是我们晋省能源未来的出路。”
谢云山的回答老辣而务实,既强调了传统能源的“根基”地位不可动摇,又表达了拥抱变革、寻求转型的意愿,试探合作空间,更提出了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转换器”和“稳定器”定位,暗示谢家希望在能源新格局中占据关键节点。
“谢老高瞻远瞩!‘稳中求进,转型创新’,此乃老成谋国之言!”陈阳由衷赞道,
随即话锋带着一丝锋芒:“不过,这转型之路,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大,环保压力更是如影随形。单靠一省一地之力,恐怕力有不逮。更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以及……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不知谢老以为如何?”
这是在暗示:想转型?光靠你们谢家不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尤其是像李家这样拥有强大政商资源和前沿科技布局的盟友。
谢云山深深地看了陈阳一眼,笑容变得意味深长:“陈司长所言极是。独木难成林,合作方能共赢。李家在科技前沿、资本运作、政策研究方面实力雄厚,若能与我晋绥在能源转型上携手,取长补短,必能事半功倍,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老夫对此,是乐见其成的。”
他给出了一个积极的合作信号!但也仅仅是“乐见其成”,具体的合作方式、利益分配,还需要后续的博弈。
就在这时,车载通讯器里传来前导车的声音:“老太爷,陈司长,车队即将抵达祖宅。”
谢云山和陈阳的对话默契地暂停。
两人相视一笑,刚才那番暗藏机锋、涉及家国未来的深度探讨,仿佛只是寻常的旅途闲谈。
李曌旭的声音通过车载通讯系统清晰地传来,清冷中带着一丝关切:“谢老,陈阳,路上聊得可好?方才听成理说起,谢家祖宅‘青龙汲水’局当年耗资不菲,不知如今若要修复如初,重新引动水脉生机,所需几何?若有需要,华立旗下有专业的古建修复和环保工程团队,或可略尽绵薄之力。”
这看似关心风水修缮成本的插话,时机精准,分量十足。
既表明了她全程“旁听”的姿态,更不动声色地展示了李家在相关领域的实力和介入的意愿,甚至隐隐点出:谢家的“水脉”,也就是财源命脉,李家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忙疏通”。
谢云山眼中精光一闪,呵呵笑道:“李总费心了!修缮之事,待陈司长勘察定案后,再议不迟。李总麾下人才济济,若有需要,定当叨扰。”
陈阳看向车窗外。车队正驶入一片依山而建的巨大庄园区域。远处,天龙山余脉苍茫起伏,如同匍匐的巨龙。
近处,一座气势恢宏、飞檐斗拱、融合了晋商大院风格与现代元素的庞大宅邸群,在冬日的阳光下显露出厚重的轮廓。
宅院深处,隐隐可见参天古木的枝桠和高耸的马头墙。
谢家祖宅,到了。
这片承载着晋绥谢家百年荣光的“青龙汲水”之地,正静静等待着陈阳的审视。
而刚才车上那番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对话,为这次晋阳之行,定下了复杂而微妙的基调。
陈阳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谢云山这只老狐狸,热情之下是深深的试探与算计,对合作既渴望又警惕,对李家的介入更是充满防备。而“青龙汲水”局的所谓“纰漏”,恐怕也未必全然是真。